碳中和目標下,中小企業如何打造企業增長與生態發展的共生模式
4月22日,是第52個世界地球日。如今,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和海洋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對國內的動員令。
這意味著,我國在持續為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做貢獻的基礎上,按下了減碳的加速鍵。
中小企業要不要主動實現“碳中和”?
據悉,《二氧化碳達峰行動計劃》《“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計劃》已在制定當中,氣候變化相關戰略規劃的出臺,勢必形成更加嚴格的、約束性的行業減排目標。
而中小企業,尤其是處于高排放行業價值鏈中的中小企業,必將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行為體之一,承擔節能減排工作的主要任務。
誰能更好地迎接挑戰并找到解決方案, 誰就將站在競爭的頂峰。在這股綠色浪潮下,只有打造中小企業增長與生態發展的共生模式,才能使人類的經濟和社會進步得以更好地延續和可持續發展。
中小企業首先要培養正確的環保觀念
中小企業要積極響應“30碳達峰、60碳中和”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關注長遠整體, 而非眼前局部: 全面考慮時間期限、利弊得失以及界限;
二、從高層做起: 高管, 尤其是首席執行官必須參與環保愿景的設定;
三、做正確的事: 明晰的環保價值觀可以激勵員工、顧客、監管者以及潛在對手;
“低碳節能”如何落地?
中小企業更關心如何減少企業所面臨的潛在損失 (成本和風險), 或提高潛在收益 (收入和無形價值)。其采取的策略既不會為了追逐利潤而犧牲責任, 也不會為了責任而犧牲利潤。降低成本的風險極低, 容易在內部獲得認同, 而且通常都可以迅速得到回報, 能夠帶來競爭優勢。但是研究顯示, 如果單純關注成本, 很多企業都會錯過獲得更廣泛的環保優勢的機會。
(1)環保效益
減少污染和廢棄物從商業角度來看很有意義, 即便最高效的企業, 在發現它們過去所忽視的可節約之處時也大感震驚。
30 年來, 3M 公司不斷通過其 3P 計劃尋找削減成本的新方法。 很多改變其實非常簡單。
例如, 意法半導體公司使用更大的空調管道, 從而令空氣環流扇的轉速減慢, 使其能耗降低了 85% 。 僅僅一年的時間, 只投資4000 萬美元進行這類改造, 就為公司節約了 1. 73 億美元。速昌牌直流變頻工業電風扇,綠色、低碳、節能,與工廠車間傳統大型工業風扇相比,至少可以使其能耗降低了 50%以上!
在追求環保效益時, 有時候不僅可以做到減排, 甚至可以做到徹底淘汰一個流程或者一種資源的使用。
羅能紡織公司生產染色紡織品的方法一度與業界其他公司相同。
為了使纖維紡織起來更有韌性, 要在紗線上覆蓋一層化學物質, 然后將其沖洗掉, 這就造成了廢水問題。 在想辦法降低化學物質用量的過程中, 羅能紡織公司發現濕度可以令纖維更有韌性。
因此它現在省卻了使用化學物質這一步, 只是不再將紗線烘干到以前的程度, 而是讓纖維保持潮濕。
羅能紡織公司刪減了一個生產步驟, 縮短了另一個步驟, 消除了化學物質的使用, 降低了能耗, 并削減了成本, 在環保效益上大獲成功。
環保效益的實現就是依靠減少廢棄物并有效地利用資源。精益運營的企業會有更高的生產力、更高的利潤,而且污染也更少。
羅能紡織公司效率的提高, 使每名員工的生產率在過去的 20 年中提高了 300% 。 在整個行業都大幅下滑的時候, 羅能紡織公司不像其他公司那樣光景慘淡, 而是依舊保持贏利。
(2)降低環保費用
直接減少垃圾填埋費用或監管文牘等環保成本, 也可以帶來可觀的收益。
杜邦公司通過控制污染已經節約數十億美元, 而這還僅僅是可衡量的廢棄物成本。 其中, 它將萊卡生產線上殘次品的比例從總量的 25% 降低到了不足 10% 。
這一重視減少廢棄物的措施, 不僅節約了材料, 降低了垃圾填埋成本, 還增加了 1. 4 億美元的可銷售產品。
這同時也意味著公司可以暫緩增建廠房, 又節約了數百萬美元的資本性支出。 減少廢棄物和環保成本的連鎖效應會擴散開來, 以多種方式節約資金。
(3)價值鏈的環保效益
廣泛探尋環保收益并運用生命周期評估等工具的企業, 通常能夠找到辦法削減整個價值鏈的成本。
現在所談的這條操作策略就是旨在把握這些價值, 實施起來可能難度較大。
我們談到企業在配送領域非常高效。宜家家居和其他一些企業通過智慧型包裝和產品設計, 提高卡車裝載量, 從而節約資金。
(4)環保風險控制
隨著信息透明度的提高, 企業及其品牌的風險可能來自任何地方。
企業的聲望與其商譽密切相關。 如果相距遙遠的供應商向河中傾倒廢水或雇用童工, 其擁有國際性品牌的大客戶可能要為此付出代價。
潮流駕馭者會找出潛在風險并盡快采取應對措施。
麥當勞敦促供應商養雞時少用抗生素, 或者要求他們提供文件證明其飼養的牛未患瘋牛病, 就是為了降低品牌蒙受污染的風險。
英特爾公司花費數百萬美元將有害廢棄物從一些發展中國家運回美國, 以便進行妥善處置。
為什么這樣做?
因為它不信任其分支機構所在的某些國家的廢棄物處理系統。 公司高管也知道, 一旦處理不當, 受指責的將是英特爾。
潮流駕馭者早在法規變嚴之前就已先行行動。 英國石油公司推出“ 清潔城市” 計劃, 出售燃燒起來更清潔的低硫燃料, 部分原因就是在更嚴格的空氣質量法規出臺之前擺脫污染問題。
“這樣做的動力是限硫法規一定會出臺。”英國石油公司的克里斯·莫特斯黑德說, “ 我們決定, 與其按規定時間表實施, 還不如先行一步, 力爭獲得市場效益。”
針對法規預先做好準備, 會使企業以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達標。 有些企業甚至通過游說當局實施更嚴格的控制來而獲得競爭優勢。
要記住, 法規所造成的相對負擔才是關鍵所在。
(5)環保設計
重新設計流程和產品以減少廢棄物和污染是環保優勢的一大要素。
同樣要牢記的是, 大量潛在收益可能存在于你的工廠設施之外。幫助客戶減少環境問題, 可以增強其忠誠度, 并吸引新的客戶。減少產品的能耗或所含的有毒物質也可以增加客戶價值。
比如, 江森自控公司 ( Johnson Controls) 就銷售全套能源管理系統, 像江森公司這樣想辦法為客戶降低負擔的企業都會獲利。
(6)環保銷售與營銷
營銷產品的環保品質能帶動銷售。
當沃索紙業 ( Wausau Paper)推出新的延伸品牌、 “ 出門在外” 時使用的紙巾、 衛生紙等產品時, 首先為其生產線獲得了專門從事環保產品標志的非政府組織“綠標簽”( Green Seal) 的認證。然后將產品的品牌改為“ 環保柔軟綠標簽” ( EcoSoft Green Seal), 將認證直接加入產品名。
在年增長率只有2% ~ 3% 的紙制品業, 沃索紙業最初兩年在此類產品市場上的銷售額猛增了44% 。
事實上, 沃索紙業采用了非同尋常的營銷方式, 直接以環保為訴求。 只宣傳環保性而不管其他品質的產品通常會在貨架上無人問津。
殼牌公司就從其 Pura 汽油的銷售中得到教訓: 產品要首先立足于其他特質, 然后再推銷其環保性。
我們發現, 通常來說將環保作為第三訴求效果最好。
(7)以環保界定的新市場
環保愿景可以創造新的市場, 推動價值創新。 豐田公司著手重新定義 21 世紀的汽車, 并已取得很大進展。 很多消費者現在都傾向于購買混合動力車, 而不是中型車。
特別是普銳斯, 消費者不在乎為其付出更高的價錢或者多等上幾個月。 對于這些消費者來說, 普銳斯無可替代。
長盛不衰的企業經常對自身進行重新定義。由環保激發的創新為企業提供了令人興奮的新方法,從而讓企業以嶄新的方式發揮其能力。
尋求以環保界定的市場可能看似引領企業偏離了方向。
以約翰迪爾公司為例, 它正嘗試涉足可再生能源領域。 這家拖拉機制造商成立了一個新業務部門, 幫助農民利用風能。
它還將提供財政援助和咨詢服務。 這看起來與原來的情況似乎有點格格不入, 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行動。
以提供農具而聞名的公司, 現在正在幫助農民生存, 并找到新的收入來源。 這就是價值創新。
(8)無形價值
大多數企業的價值都高于其硬資產, 而且有些還高出很多。 品牌價值, 或者更普遍意義上的公司聲譽, 都有可能價值數十億美元。對這些無形價值的任何威脅都要重視。
從英國石油公司到通用電氣和沃爾瑪, 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開展行動, 為品牌加入綠色環保元素。
環保優勢有雙重邏輯。一方面,我們指出的戰略收益都是以實際分析為基礎的。在飽受自然資源限制和污染壓力的今天, 企業對承擔環保責任的認識日益深入。
企業所面對的壓力已不僅來自大聲疾呼的激進環保主義者, 還來自傳統上頗具地位的銀行家, 以及其他針對環保風險和責任提出實際問題的各方人士。
能夠為社會的環保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的企業, 就能夠減弱可能的批評聲音并擴展市場。
天木藍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杰夫·施瓦茨在提到公司的一項環保計劃時說:“我現在可以對世界上最務實的工程師提出以事實為根據的方案……這不是富人的異想天開, 不是任性放縱, 而是務實的商業行為。就是我們所尋求的創新。”
另一方面, 企業關注環保也有著強大的企業價值因素。我們所研究的潮流駕馭者通過改進運營戰略, 納入環保因素而獲利, 而且獲利甚豐。
但它們并不是僅僅由利潤驅動的, 也意識到所盡的環保責任帶來的助益不僅限于財務方面。
當短期收益不足以支撐環保計劃獲得通過時, 它們愿意為企業、員工、企業所在地以及整個星球著想, 著眼長期價值。它們投入綠色環保所挖掘到的“金子”,不僅僅是錢。
在商業界,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 在解決世界環保問題方面, 企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知道, 商業是建立功能社會, 滿足人們對商品和服務需求的最強有力的機制。
企業能夠, 也應該成為推動善舉的力量, 承擔關懷環境的責任, 保護我們共享的自然資產。 財務績效和環保成功是可以兼得的。只要有正確的意識和工具, 企業就可以在艱難的利弊權衡中達到平衡。
以新價值觀為中心的高層管理者, 正在創造同時激勵員工和消費者的企業。環保優勢的最終目的是找到新方法來激勵企業高管、經理以及員工, 建立不僅具有創新性、強大、卓越,而且積極為善的企業。
本文整理自《從綠到金》,作者丹尼爾·埃斯蒂(Daniel C. Esty)、安德魯·溫斯頓(Andrew S. Winston),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及作品出處。 |